長期以來,體育題材影片在全球范圍內都廣受歡迎,無論出自哪個國家和地區(qū),這類影片的總體風格都偏向于溫暖勵志和喜劇詼諧。色調鮮艷、劇情明快、青春昂揚是這類影片最突出的表現(xiàn)特征。
在這一約定俗成的創(chuàng)作導向中,2011年上映的《點球成金》無疑顯得有些“另類”。但在許多人眼里,這部影片堪稱本世紀好萊塢最優(yōu)秀的體育傳記電影。

劇情開始即講述比利面臨的所有小球會在轉會期的噩夢—當季表現(xiàn)出色的球星被豪門重金挖走。困于球隊小本經(jīng)營的理念與工資結構,轉會市場球員價格的水漲船高,剩余資金根本無法購買與離開者水平相當?shù)奶娲贰S谑?,新賽季還未開始便危機重重。
然而他從未俯首認命,結識了耶魯大學經(jīng)濟系的小胖子后,他們通過對棒球的精湛理解和對數(shù)學模型的設計,組合出一套計算機程序:以統(tǒng)計學分析數(shù)字,設立加權系數(shù),評估球員投資價值,分配少得可憐的銅板。簡單來說——類似于復雜千萬倍的“田忌賽馬”。
新賽季初始,帶領著“殘陣”的教練選擇不按照比利的預想陣容排兵布陣,17戰(zhàn)14負也成了隊史最差賽季記錄。面對質疑與壓力,比利沒有選擇放棄。

很快,原本墊底的運動家隊猶如換了一支球隊,一波17勝4負的成績令所有人大跌眼鏡,內外的質疑聲也都相繼偃旗息鼓。坐上“火箭”的克利夫蘭運動家隊一路上披荊斬棘,并創(chuàng)造了19連勝的聯(lián)盟記錄。
這也是《點球成金》與其他同類題材影片最大的不同之處:它并不是簡單弘揚正能量的勵志故事。
成功,不是憑借一腔豪情就能獲得。它離不開運籌帷幄、理性工作尤其是細節(jié)把控。就好比一首動人的音樂作品不是只靠作曲家心血來潮、靈感突發(fā)就能完成,更需要大量瑣碎的創(chuàng)作程序。

片中最高潮出現(xiàn)在最后,一個艱難的胖子球員艱難打出一記本壘打。走過無數(shù)勝利后,爛隊最終還是輸給了黃金大牌隊。計算創(chuàng)造的奇跡畢竟是有邊兒而非無限的。但這記灌注著生命尊嚴和生活夢想的本壘打,如長虹貫日,在靜默、屏息、歡呼、爆發(fā)中,熱血奔涌,熱淚盈眶?!K于,最不被看好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能量,爆發(fā)出自己的光芒。它無關球賽,一切劍指人生。
片中競技場次直接采用當年影像,鏡頭更多對準了室內的殺伐決斷、策略碰撞,球員買賣、籌碼交錯的秒殺如大樂曲般磅礴向前。在美元標注的數(shù)字價值下,另一種價值的挖掘層層深入。
影片本身方面,這可能是布拉德·皮特演的最深沉的一次,毫不歇斯底里的同時卻張力盡顯;故事不煽情也不做作,即使是對棒球一竅不通的觀眾也會看得心潮澎湃、一陣鼻酸。

阻力是巨大的,嘲笑,偏見,限制是常態(tài),而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是,第一個打破桎梏的人,會艱難得滴血,因為他在試圖改變所有人的做事方式,這又牽動了千千萬萬人的飯碗。
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不會一帆風順,他們會經(jīng)歷很多坎坷與不順,但是只要開拓了新的角度,新的視野,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所處的維度就會和傳統(tǒng)角度不同,而在競爭力方面所展現(xiàn)的差異也會更巨大,就好像三體中所說的“降維打擊”,影片中的數(shù)據(jù)棒球就是對傳統(tǒng)棒球的一次降維打擊,這也在向我們展現(xiàn)著新思維新思路的力量,活用創(chuàng)新思維,就有機會打開屬于自己的全新局面。